发布时间:2025-10-15 16:59:34    次浏览
文/刘鹰合众人寿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导读】曾经看到过一所中学的标语写道:“脚踏实地,异想天开。”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合每一位保险业人士。“工匠精神”也需要创新创新这个词看似与“工匠精神”没有多大联系,甚至于,“工匠精神”还与“创新精神”有点儿相抵触。作为一名保险业人士,专注专心于自己手头上繁复、单调的工作,这和创新似乎有着不小的距离。其实,创新的本身并非是复杂的、高难度的事物。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学习和了解未知的知识和事物,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施之以行动、落实为成果,都属于创新的范畴。而“工匠精神”也绝不只是墨守成规,将已经存在的事物不断的重复,它更多的表现为在一件事物上专注、钻研、改良以及创新的过程。今年的8月18日,“2016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在京举行。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会上指出:“以来,保险业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势头强劲,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从2012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保费收入从1.6万亿元增长到2.4万亿元,行业利润从441亿元增长到2824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从7.4万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7.5%、20%、37.3%,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一个亮点。这三年来,我国保险市场规模连续超过、、,从全球第六跃居第三位。2016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达1.9万亿元,全年有望超过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创新精神”是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保险行业能够取得当前的成绩,在我看来,其根本就在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滚滚洪流,前进道路上任何一堵保守和阻碍的高墙,可能很难被改革的力量推翻,但终将被创新的潮流淹没或瓦解。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中,持续不断地革命、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彻底地从过去几千年贫穷落后的旧社会,走向今天全面小康的生活水平。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如梁启超、鲁迅、茅以升、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任正非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细究这段历史,思想、体制与技术的创新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创新,该如何去打破几千年来形成的固有传承和既得利益。因此,万众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当今保险业的发展仍需要“创新精神”。在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中,保险业的创新更多的是为了应对国家政策的开放性改变、市场环境的适应要求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缺乏自发、自主性的创新和改变。在目前趋于稳定发展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纵观中外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保险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外资的进入,保险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这就要求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借鉴国外保险业的创新成果,大力推动创新精神、进行保险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谁的创新能力强,且能及时转化成生产力,谁的竞争力就强,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我们倡导“创新精神”,并非要抛开“工匠精神”。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放在“创新精神”中也是如此。我们提倡以现有的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并不是脱离现状和需要。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期望得到的是更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群众、有利于企业的产品、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等的创新变革。这个历程是艰难且痛苦的,需要我们用“工匠精神”的专注、精益求精去夯实基础,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五年,甚至是十年。无论是历时多长,终有一天,我们能将更好的保险业展现给国家,甚至世界。曾经看到过一所中学的标语写道:“脚踏实地,异想天开。”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合每一位保险业人士。在创新的路上,需要“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收获新的成就。(本文原载于《保险文化》2016年10月刊)保险经理人必备工具书 杂志订购:4000866440